丈夫基本不跟她说话 重庆女不堪“软暴力”闹离婚

“你说啥子他都不理你!就是跟他争辩,他还是不开腔。”46岁的王女士坚决要跟丈夫离婚。“我累了,苦了,有委屈了,都只能自己独自承受。”她无法承受丈夫的冷漠。
 
王女士倾诉的遭遇,是婚姻关系中的家庭“软暴力”。江北区法院民一庭庭长张必元介绍,家庭“软暴力”已逐渐成为影响婚姻质量的重要因素。去年该院受理的离婚案415件,以“软暴力”为由提出离婚的有189件,但判决或协议离婚的仅12件(占6.3%)。
 
丈夫基本不跟她说话
 
妻子无法承受这种冷漠
 
王女士和丈夫已结婚21年。婚后两年,就生下了儿子。他们曾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一家。王女士是一家大公司的员工,丈夫陆某创办的两家公司也红红火火。
 
但后来,丈夫越来越忙,不光在家呆的时间少了,跟王女士说的话也越来越少。“他不光不做家务,对儿子也越来越不上心。娃儿几乎是我一个人管。长期都是早上我照顾孩子吃饭出门上学,他还在睡觉。晚上煮好饭等他回来,他吃了饭就出去,直到半夜三更。周末和节假日基本都不在家。”王女士说,“我希望得到的只是正常的家庭生活,但这么多年,我没有体会到夫妻之间的关爱和幸福。累了,只有自己默默承受;苦了,无人知晓;受了委屈,没人可以倾诉。”
 
“长期都是我们母子俩进出。在我们单位家属院住了7年,邻居问孩子爸爸是谁,我只能背着孩子悄悄地哭……”王女士说,最近两年,丈夫基本都不跟她说话了。不管王女士跟他说什么,他都不理。
 
两年前,为了照顾读高中的儿子,王女士带着儿子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夫妻俩开始分居。王女士说,她有次回家,发现丈夫让一个女孩住进了家里。“他有外遇!”这让王女士觉得无法忍受,起诉到江北区法院,坚决要求离婚。但丈夫却坚决不同意。
 
打起了离婚官司,但开庭时,王女士却无法对陆某没有尽到家庭义务等行为提出相应的证据。
 
“软暴力”不易界定
 
当事人也难提交证据
 
江北区法院民一庭庭长张必元告诉记者,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大多能认识家庭“硬暴力”,也能收集相关证据,而对家庭“软暴力”却缺乏认识。
 
张必元介绍,离婚案件的审理中,大多会出现一个共性,即夫妻一方总是认为另一方不搭理自己、不履行家庭义务,如抚养小孩、赡养对方父母等,或者经常恶语相向,然后以双方感情已经破裂为由申请离婚。
 
这一方面反映出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软暴力”的存在;另一方面,与明显的“硬暴力”相比,“软暴力”比较隐性,不易界定和确认。当事人很难提交证据。夫妻双方如有一方不愿离婚,并提出相反意见时,法院无法认定因“软暴力”导致双方感情破裂。
 
江北区法院去年受理的离婚案件中,以“软暴力”为由提出离婚的共189件,判决或协议离婚的仅有12件(占6.3%)。
 
“软暴力”影响孩子成长
 
家人间平等沟通最重要
 
目前,“硬暴力”在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比较常见,这缘于传统的夫权思想在一些人的生活中占据主导。
 
而在较发达的城市中,因为羞于大庭广众下吵闹或大打出手,夫妻间又谁也不服气谁、互不欣赏,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敌意、我行我素,进而不断演化成“软暴力”。婚姻中出现第三者,也是出现“软暴力”的原因。此外,夫妻一方的期望值过高,从期望到失望,慢慢也会出现“软暴力”。
 
夫妻双方长期的恶言相向、冷漠、敌意、忽视、轻蔑,从而出现对双方父母不履行赡养义务,毫不关心;亦会出现对子女的严厉苛责、辱骂殴打、讽刺挖苦,严重影响了子女身心健康。
 
目前,白领家庭、高学历夫妻中“软暴力”倾向增长趋势尤其明显。
 
如何避免家庭“软暴力”?张必元认为,家人之间的平等沟通最重要。同时,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社会成员的广泛教育、专业辅导机构的建立是亟待加强的方面。此外,还应加强“软暴力”有关制度建设和法律机制的健全,并引入心理辅导。街道、社区也应加入进来,引导家庭成员构建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
 
如果遭遇家庭“软暴力”,又该如何维护权利呢?昨日,重庆航宇律师事务所李黑龙律师支招:当事人可以先找亲友等做协调工作。如果实在要走上法庭,可以让能证明双方已分居多时,对方有辱骂、漠视等行为的子女、亲友上庭作证。

联系人

吴永红律师

我们的团队

查看团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