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女子离婚“负债”337万 被判承担前夫债务

        28岁结婚,36岁离婚,今年40岁的陈玲(化名)如今依旧单身一人。
 
        8年婚姻,没有给陈玲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的,却让她在离异后的5年中背负了高达337万元债务。
 
        婚后丈夫拿回家1000元 却借走8万
 
        2002年,陈玲与刘正相识。2003年年底,陈玲和刘正领了结婚证。
 
        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婚后五个月,刘正给她打了一张欠条,上面写着刘正向陈玲借款两万余元。“结婚前,他就向我借钱。结婚后,头两个月每月拿了500元回来,后来从家里拿走了1500元。”陈玲说,之后两年,刘正又陆续向陈玲写下两张欠条,一次借款4万元,一次借款2万元。
 
        2006年,陈玲从朋友处得知,刘正在外面有了女人。2011年一天深夜,陈玲称收到的一则短信坚定了她离婚的想法。她说,发短信的人自称是刘正曾经的情人,说刘正当时正在某酒店和其他女人开房。“我当时明白,这段婚姻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2012年7月,雨花区法院判决陈玲和刘正离婚,个人所有财产归各自所有,个人经手债务归各自处理。陈玲说,法院查明,他俩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无共同财产,无共同债权债务。
 
        8张传票,她“被负债”337万元
 
        2011年8月,陈玲陆续收到来自长沙两家法院的8张传票,要求她承担刘正离婚前(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8笔共计337万元的“债务”。
 
         这些“债权人”大多是刘正的同学、朋友。最让陈玲无法接受的是,每一笔所诉“借款”,都只有借据,几乎没有银行的转账证明。
 
         她带着一张张传票向单位法务人员求助,被告知自己想要胜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审时,八个案子全部判陈玲与前夫刘正共同偿还“债务”。2013年,陈玲的工资和房产全部被冻结,只留了一千元的生活费。
 
         5年维权,只有1个案子被成功改判
 
        从接到传票开始,她再也联系不到前夫。在被告刘正缺席的情况下,陈玲的八起案件一审过后都经历了二审、再审、发回重审。
 
        5年来,这8个案子一直折磨着陈玲,从单位到法院,陈玲跑了无数次。最初装在纸袋的案卷和证据材料,现在已装满高约60厘米的纸箱。
 
        2016年6月12日,终于有一个案子被成功改判。经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陈玲对涉案债务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举证达到了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即陈玲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故涉案债务不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而认定为刘正个人债务。
  
        而另外七个案子还要等待重审。
 
        为什么前夫欠债,竟让她来承担?
 
        这要从婚姻法24条说起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以下简称“24条”)条规定: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注:第三款是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和债务的约定)规定情形的除外。
 
         正是这条法律的规定,让这337万的借款成为夫妻共同债务。于是陈玲开始投身于一个名为“反24条联盟”的组织。
 
         反24条联盟
 
         2013年,陈玲联系到了4名和她一样的“被负债”者。在湖南省妇女联合会的鼓励下,她们成立了一个互助的妇女组织,如今成员已经覆盖23个省市自治区,人数达130余人,其中最年轻的“被负债”者才20岁。#p#分页标题#e#
 
        如今,他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大家在群里分享消息或者咨询求助。在群里,陈玲以自己的经验和经历,为每个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她几乎能说出每个人的故事。
 
        关于24条
 
        01
 
         为何出台“24条”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卫明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1条的规定本身并无不当,但由于规定的过于原则,适用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予以补充。在当时出现不少当事人以假离婚方式逃债的情况下,于是有了《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的出台。
 
        02
 
        “24条”存在的问题
 
         “《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的出台,有效保护了债权人权益、防止了当事人以假离婚真逃债的情形出现。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导致对夫妻一方不慎举债、不当举债、虚假恶意举债等情形的片面保护,在保护了债权人的同时,损害到夫妻间非举债一方的合法权益。”余卫明说。问题主要有四:
 
         一是条文的前段较为武断地推定夫妻共同债务,运用于司法实践中就是直接损害到非举债一方的合法权益;
 
         二是条文后段虽有一个但书,但非举债一方往往难以举证甚至举证不能,使其作用大打折扣;
 
         三是强调了夫妻的一体性,把夫妻视为一个整体,但忽略了夫妻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特别是在离婚的情况下,夫妻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四是有违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不加区别地将夫妻中的非举债一方视作合同当事人,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进而损害到其合法权益。“
 
        余卫明也建议,“应该针对问题,积极推进对该条文的修改,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与变化了的情况相适应。”
 
        03
 
         适用时,如何实现个案正义
 
         “在该条文还没有修改的情况下,法院在适用该条文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个案正义,防止对夫妻间非举债一方的损害。”余卫明建议。
 
         首先,应对夫妻一方所举债务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防止虚假债务的出现,甚至有必要运用刑法的手段严厉打击夫妻一方虚构债务损害另一方的行为。
 
         其次,强调债权人一方的谨慎义务,债权人大额放债,应该考虑其风险程度,尽到谨慎义务,如放债给个人时要求夫妻双方共同签字。
 
         再次,应努力查明该债务是否真正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只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所负债务才能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也只有这样推定才符合立法原意。
 
         最后,应科学合理分配举证责任,防止夫妻中非举债一方由于举证困难或举证不能而承担不合理的责任。
 
        “法官在特定情况下,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科学合理的运用自由心证,保护非举债一方的权益。”余卫明说。
 
         宜昌市中级法院三级高级法官王礼仁就曾发文表示《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属于“国家一级法律错误”,也有不少人炮轰这是条恶法。

联系人

吴永红律师

我们的团队

查看团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