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管是合还是分,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然对孩子的伤害将是持续性的
一份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深圳的离婚总量达到了结婚总量的84%。
民政局预约离婚“一号难求”,有网友登陆了网上预约系统,结果发现在6月16日前,剩余预约量为0。
有人说,疫情过后,有的家庭夫妻关系缓和,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而有的家庭则打算好了去离婚。
近几年,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连国家也着急了。
近期,民法典草案拟引入离婚冷静期刷屏了。
减少轻率离婚、冲动离婚,民法典草案拟将“离婚冷静期”引入,明确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离婚的,可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微博上发起了一项关于“民法典草案拟引入离婚冷静期,你支持吗?”的投票,引来了上万人的评论与转发,但大多数的网友均表示“不支持”。
对此,你支持吗?慧姐也选择不支持的。
截至2019年,我国的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仅是2019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415.4万对,同年,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
2019年结婚登记与离婚登记比达到了40%,中国离婚人数已经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人离婚的原因是什么?
2018年离婚案件中,排在第一的离婚原因不是出轨,也不是家暴,而是生活琐事。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积压,然后慢慢地,相看两厌,感情淡去。
《奇葩说》中的辩手颜如晶曾说:
离婚,要急事缓做,可以离,但要挑时间,在已经有伤害的情况下,把伤害减到最小。
离婚,早一分还是晚一秒,带给孩子的结果却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但不管怎么做,我们的目的不就是即使离婚,也要尽量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吗?
如果两夫妻要离婚,没有孩子的还好,拍拍屁股两袖清风,也不用拖泥带水。
但有孩子的,就不一样了。
一般妈妈都会为了孩子忍。
而这样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因为忍,所以和另一半常常争吵。二,表面维持和谐,但生活没有了温度。
第一种情况下,对孩子伤害是最大的。
慧姐的爸妈感情很好,所以我没有感受过争吵的原生家庭。但身边好几个朋友,都是在爸妈争吵中长大的。严重点的,父母吵架会摔东西,动手。
经常说要离婚,但永远不离婚,甚至妈妈会说,“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这样的歇斯底里的模样,给小孩留下的是不可磨灭的阴影。
那个朋友说,即便现在自己大了,但还是没有安全感,晚上睡觉常常惊醒,最后悲哀地发现,自己生气的时候会拿孩子撒气。
第二种情况下,家庭没有争吵,还好一些。
但是小孩子其实很敏感,也会诧异,为什么别的小孩的爸爸妈妈,节日都会一起过,都会拥抱亲吻。而自己的家庭却客客气气,没有温度。
时间长了小孩也会习惯,但是这样的家庭相处模式,他会以为是正确的,从而影响到他以后的婚姻,甚至会不知道什么才是爱。
前者的伤害比后者大,但离婚了,就对孩子没有伤害了吗?
也是有的。
离婚了,首先孩子跟哪一方。
有些家长会叫来孩子问,你愿意跟爸爸还是妈妈?
其实,这个问题是很残忍的。因为不管父母吵得多厉害,孩子本意是想让父母不争吵和好,而不是离婚。所以无论他选哪一方,都是会很难受的,这是一个残忍的选择。#p#分页标题#e#
所以,孩子跟谁这个问题,不如让其他亲人试探性询问,然后好好和孩子谈心,和另一半商量。
其次离婚后,你应该要保证孩子的教育和生活。
近期因为后妈或者后爸虐继女继子的新闻太多,我不仅想,离婚后对孩子还不负责的父母,真的枉为父母。
这就涉及到离婚后再婚的问题,离婚不可怕,但离婚后的再婚,依旧不幸福,无疑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所以上面说离婚冷静期的,我觉得与其设立离婚冷静期,更需要设立一个离婚后小孩归属的观察期。
所以,在慧姐看来,双方都想离婚,不管离婚还是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都是存在的。
问题是,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小,这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失恋33天》的电影中有句话——总结了两代人不同的婚恋观: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
婚姻,本来就是搭伙过日子,结婚前,两个人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婚后必然会经历争吵、摩擦,如果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而不是遇事就想出逃的,或许,婚姻将不会如此脆弱。
关于婚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守护婚姻的完整呢?
1 对婚姻绝对忠诚,即便心浮气躁,也不要拿婚外情发泄;
2 对爱人多一些包容,对一些缺点抱有起码的容忍度;
3 不攀比,不见钱眼开,正视生活中的平淡;
4 多考虑孩子的感受;
5 每个围城中人都要学会自制,自我约束;
6 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沟通;
7 遇到问题多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
8 想清楚离婚的前因后果,不要失去后才想再拥有。
不到万不得已,婚姻还是要尽可能去守护,因为,毕竟是我们的家,孩子的第一个家呀!